读经:希伯来书11章1-16节

金句:希伯来书11章16节
“他们却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,就是在天上的。”

又逢中秋佳节来到,俗话说,“人逢喜事精神爽,月到中秋分外明。”中秋的月是一年中最美的。我们说“月圆人团圆”,人团圆,月更圆。如果人不团圆,月亮看起来似乎也就没有那么圆。人的心会和景物互动,俗话说“触景生情”。

千百年来,月亮带给中国人的是无限的遐想。诗人从月亮得到了灵感的启发,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诗句。

比如,“暮从碧山下,山月随人归。”描写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。山月一路随着人,沿路陪伴,让人不感到孤单。确实“人攀明月不可得,月行却与人相随。”

又比王维的诗句“明月松间照,清泉石上流。”非常优雅,可说,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。杜甫则是情感奔放,“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。”苏东坡感叹“月有阴晴圆缺,人有悲欢离合”。想到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经照古人。”“古人今人若流水,共看明月皆如此。”

我们所看的月和前人所看的月是一样的,但是他们都不在了。人间事,终有落幕的一天。

神把月亮安置在天上有几个目的。诗篇104篇19节,诗人说,“你安置月亮为定节令,日头自知沉落。”

月亮的存在目的之一是“定节令”。因为神的慈爱,祂造月亮星宿管黑夜。月亮见证神的信实和慈爱。当大卫观看神所陈设的月亮星宿时,就想到神。说,“耶和华我们的主啊,你的名在全地何其美!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。”

大卫不是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而是想到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。

神在造人的时候,为人预备了三个家。第一个家,就是地上的家。我们各人有各人的家庭。地上的家并不完美,有时会有争执,破碎,死亡来到时,家人会离我们而去。神把我们摆在这里,是我们要操练爱、饶恕和服事。“家”是见证信仰最真实的地方,基督徒若不看顾亲属,就是背了真道,比不信的人还不好;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,更是如此。(提摩太前书5章8节)

信仰不是高山上的梦想,而是谷底里真实的生活操练。尤其是基督徒的家庭,不仅是亲情的联系,更是敬拜的祭坛。

神为我们预备的第二个家就是属灵的家:神的教会。

信主的人,已经不再作外人和客旅,是与圣徒同国,是神家里的人了。(以弗所书2章19节)属灵的家是信仰群体的成员彼此相爱、互相扶持的地方。

小敏姐妹有一首很有名的诗歌“送给你,远方的亲人”。表达“主里一家”的主内亲情。我多想见到你哟,远方的亲人。我的心为你祈祷,是因为主使我们灵里相通,爱里相连,将我们紧紧的连结在一起。

教会是神给属祂的人在地上属灵的家,今天我们是在神的家中互动,互为肢体。要保守家里的和谐、合一。主说,“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,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;我怎样爱你们,你们也要怎样相爱。你们若有彼此相爱的心,众人因此就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。”(约翰福音13章34-35节)

在英国清教徒的观念里,教会是“彼此相爱的学校”,我们在这里学习包容、担当重担、彼此建造。这个属灵的家帮助我们在世上有如“客旅”般的生活中,不至孤单。

在这里我们一起团契、敬拜、服事,像一块一块的活石,被主联结、建造成为华美的灵宫,成为主借着圣灵居住的所在。

诗人说,“靠你有力量,心中想往锡安大道的,这人便为有福。他们行走,力上加力,各人到锡安朝见神。”(诗篇24篇5、7节)又是“他们”,又是“各人”。因为蒙主救赎,我们成为“同奔天路”的客旅。

本仁约翰在《天路历程》里把教会描写成“以马内利之境”,一座可以看到天堂大门的“愉悦山”。在神的家,神的真理被清楚讲明,我们就用信心“远远望见”。

第三个神为我们预备的家,就是永恒的天家,那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口中“更美的家乡”。

约翰福音14章耶稣基督的“离别”别具意义,离别前耶稣给予门徒最核心的安慰与确据。约翰福音14章1-2节,耶稣说,“你们心里不要忧愁;你们信神,也当信我。在我父的家里,有许多住处;若是没有,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;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。”

耶稣接着说,“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,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;我在那里,叫你们也在那里。我往那里去,你们知道;那条路,你们也知道。”有古卷作“我们往那里去,你们知道那条路。”

这时候多马对主说:“主阿!我们不知道你往那里去,怎么知道那条路呢?”

耶稣说:“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借着我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。”

耶稣不是指出一条路,而是宣告祂就是那条路。这条“路”门徒是应当知道的,他们知道要往哪里去。因为主耶稣为他们预备了地方,就是父的家里。那通向父神荣耀同在的惟一途径就是“借着祂”。祂的“离别”是为了成就救赎,因为父设立祂作挽回祭,使祂成为救赎的的“核心”。除祂以外,别无拯救。所以祂才说,“若不借着我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”。

“除了我以外”、“若不借着我”在这个强调“多元”世代的人耳中显得刺耳,却是必须接受的真相。我们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着信,这并不是出于自己,乃是神所赐的。

当耶稣说,“我就是道路”的时候,祂不是提供方向,或指点迷津的,像许多人间的“大师”所做的,而是亲自成为那条“路”。不是众多的“道路”之一,而是“惟一”的路。“信祂”不是建议的选项,而是得救的必须。因为不借着祂,就不能恢复跟神的关系。

神爱世人,借由祂爱子的死,为人预备了生命路。基督徒走的是“天路”,因为其他的路都不通天。能走在这条路上,靠的是圣灵的引导与神的施恩。

“天家”是信徒最终的归宿,那里没有眼泪、没有死亡、没有分离,只有与主永远的相聚。

孙大中刚信主的时候,唱到“再相会”这首诗歌的时候,被歌词里“靠主恩得再相会”这句话深深感动。神实在太爱我们了,中国古人的缺憾“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”,神的恩典完全补上了。

孙大中一信主就被教会里的诗歌所吸引,连一首“再相会歌”都这么好听,这么给人安慰。

中秋节看到明月,我们会想家,会思故乡,感到“月是故乡明”,期盼的是“但愿人长久”。但神的恩典,让我们直接看见永恒的团圆,恒久的圆满。

人的情感为什么会这么“复杂”呢?因为神是按着自己的形象把我们造成“有灵的活人”。我们里面灵魂的价值,超过全世界。何以我们羡慕天上的家?因为只有那里,我们的灵魂得以永远安息。

诗人亚萨说,“我常与你同在,你搀着我的右手。你要以你的训言引导我,以后必接我到荣耀里。”(诗篇73篇23-24节)

基督徒过中秋,思念地上的家乡,同时要仰望天上的家乡。虽然身边的亲人可能已经不在了,但还有主内亲人,他们是“未来”的同乡。

在永恒的天家,没有眼泪、没有死亡、没有痛苦。传道书12章5节,所罗门说,“人归他永远的家。”7节又提到“灵仍归于赐灵的神。”感到只是“隐隐约约”、“模模糊糊”,到整本圣经启示完整,一切关乎生命和敬虔的事尽都完美赐下,我们就看得很清楚了。你知道你正在“回家的路上”。应当珍惜地上的家,委身属灵的家,并切切渴慕永恒的天家。

灵命日粮有一篇灵修短文“回家”,作者说:小时候我最喜爱的休闲活动之一,便是去走我家后方的那条小溪。对我来说,这样的漫步是种探险:我得要跳越岩石、观察鸟儿、拦水筑坝、追循动物们的足迹。如果我能走到溪口的话,就会和我的狗儿一同坐下分享午餐,同时看着水上飞机划过湖面降落。

我们会尽量逗留久一些,但也不能太久,因为父亲要求我在日落前回家。这时日影消逝,林中的溪谷很快便暗了下来,我一路上只有不停地希望自己已经到了家里。

我家位于树丛后的小丘上,但除非全家人都回到家中,否则灯会一直亮着。父亲这时总会坐在屋后门廊上看报纸等我。他会这样问我:“好玩吗?”我答道:“还不错,不过回到家可真好!”

作者说,回忆这段在溪畔漫步的往事,会让我想到另一段旅程──我目前正在行走的旅程。这路程虽非处处平坦,但我却知道在尽头有位慈爱的父,以及我永恒的家乡。我实在迫不及待想早点回到那儿。

我期待着那里,灯是亮着的,我的天父正等候着我,我猜想他一定会问我,就像父亲从前问的那样:“好玩吗?”我会回答道:“还不错,不过回到家可真好!”

感谢神,世界多美丽,天家更美好,谢谢神用如此美妙的方式彰显祂的慈爱。

请我们一起祷告:
主啊,虽然我们的肉体,和我们的心肠衰残;但你是我们心里的力量,又是我们的福分,直到永远。感谢你赐给我们三个家:地上的家、属灵的家,以及永恒的家。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悲欢离合,求你以“靠主恩得再相会”的盼望来安慰我们。主啊,凡有智慧的,必在这些事上留心;也必思想你的慈爱。愿你用你活泼的道建立我们,使我们靠你有力量,知道在你给我们的家庭,和你的家中当如何行,对永恒的天家,心中当抱着怎样的盼望。帮助我们时时靠你喜乐,活出“在地如天”的荣光。祷告祈求奉耶稣基督的圣名。阿们。